立足高原 迈向高峰
2017-04-17 11:38:00
展演包括了戏曲、话剧、歌剧、芭蕾、音乐剧、儿童剧、民族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。既有《大汉苏武》《于成龙》《康熙大帝》《北京法源寺》这种立足于开掘民族文化资源和精神内涵的历史题材的戏剧,也有《焦裕禄》《母亲》《从湘江到遵义》《八女投江》《红缨》这种展现革命历史、弘扬英雄正气的戏剧,还有《兵者,国之大事》《月亮粑粑》《麻醉师》《小镇》等具有当代特点和现实意义的戏剧。
纵观本次展演剧目,一个突出特点是舞台上出现了一系列有时代内涵、有生命质感、有民族气节、有精神追求的艺术形象。评剧《母亲》以抗日战争为背景,表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民族危机时刻的决死抗争和英勇牺牲。大脚母亲邓玉芬和家人被日寇赶入“人圈”,目睹了敌人的残酷暴行,他们一家人毅然逃进深山,4个儿子全部参加八路军。战火纷飞之中3个儿子不幸牺牲,第4个儿子和在她家养伤的八路军战士一同被日寇抓捕,在只能救下一人的艰难选择中,母亲忍痛割舍了亲子。她的老伴在给八路军运送军粮的路上中弹牺牲,母亲抱着襁褓中的小儿子,为躲避日寇的剿杀藏进山洞,因为孩子的哭声会暴露后方医院和众多群众,无奈的母亲只能捂紧小儿子的口鼻,不料竟使其窒息而死。残酷的战争夺去了母亲所有的亲人,在“盼儿归”那撕心裂肺的反复吟唱中,母亲的悲怆、苍凉、痛苦、倔强、坚韧、刚强令人感动落泪。此剧是锦云根据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创作的,那种对历史沧桑的泣血回望、对和平理想的追求向往,使这部带有乡土气息的评剧自有一种真实而质朴、丰厚而苍茫的艺术力量。
豫剧《焦裕禄》表现了20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困难时期,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焦裕禄的模范事迹。他与农民兄弟一起工作生活,忍饥植树,带病抗洪,把自己的生命贡献给了这片苍天厚土。这样一个共产党的干部焦裕禄,不是上级命令的机械照搬者,也不是困难麻烦的自私逃避者,而是想农民之所想、急农民之所急、心系苍生、满怀仁爱的人道主义者。他相信“老百姓心里有杆秤,知道你是重还是轻;老百姓心里有面镜,知道你是浊还是清”。因此面对寒冬里进城讨饭的农民,他不是围堵驱赶,而是关照放行;面对浮夸极左,他不是顺势而行,而是逆流而上。他无私无畏,可亲可敬,是一位有血有肉、生动具体的模范典型。
话剧《从湘江到遵义》,以英雄群像的艺术塑造,展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段最艰难、最关键的历史行程。湘江血战,红军损失惨重,而共产国际代表李德仍然坚持错误主张,致使红军部队生死一线、前路暗淡。在危机时刻,毛泽东、周恩来、张闻天等力挽狂澜,强渡乌江、挺进遵义,使中国革命的航船驶向了正确的航向。
每一部成功的舞台艺术作品,都包含着成功的艺术形象。话剧《麻醉师》里医术高超、品德高尚的部队医生,湘剧《月亮粑粑》里含辛茹苦、默默奉献的乡村女教师,评剧《红高粱》中妖娆魅惑、泼辣奔放的九儿,舞剧《沙湾往事》中为传承民族艺术而呕心沥血的民间艺人,芭蕾《八女投江》中弹尽粮绝、慷慨就义的女战士群像,都让观众感受到了高尚纯粹的人格魅力和民族精神的熠熠光辉。
本次戏剧展演的另一个特点是,这些剧目不仅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塑造好中国形象、讲好中国故事、实现“中国梦”的时代主题,而且在创作观念与方法、戏剧叙事模式、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也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性探索。
话剧《北京法源寺》取材于李敖的同名小说,讲述了晚清时期内忧外患加剧之时,康有为、梁启超、谭嗣同等维新变法人士,劝说光绪帝颁布《明定国是诏》,推行新政,帝后之争愈演愈烈,慈禧重揽朝政,维新派被治罪,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慨然赴死。导演田沁鑫以法源寺为灵魂超度的道场和思想交锋的阵地,从当代文化立场出发,多角度、多层面地反映晚清历史的波诡云谲、仁人志士的肝胆热血、生死较量的尖锐激烈。此剧不以演员化身为角色的方式表演戏剧故事,而是淡化情节,强化思辨,让演员自由穿梭于叙事者、剧中人、旁观者、祭祀牌位中间,参与历史事件的再叙事,甚至直接参与意向评判。此剧的演出目的不在于告诉观众这一事件的缘起、结束,而是让观众在众说纷纭的语流和信息之中,思考和感悟今昔、生死、荣辱、成败、得失等等源于历史、触及今人的社会人生命题。
晋剧《于成龙》选取一个精巧的小视角和廉吏于成龙人生的特殊阶段,表现他被革职为民之后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以坦荡胸襟面对事态变迁。返乡途中官匪横行、叛乱频仍,于成龙受同僚所邀,以江山社稷为重,前往黄州平乱,严惩贪官污吏,安抚军心民心,显示出清廉之士的高风亮节与肝胆胸襟。女老生谢涛扮演的于成龙,沉稳里带着灵动,老成里透着威猛,唱腔浑厚苍劲,表演细腻动人。此剧充分发挥了景随人动的戏曲艺术特性,利用了“空”的舞台艺术功能,突出了戏曲表演“角儿”的神韵光彩。这样的戏曲既是传统的延伸也是当代的创新。
芭蕾舞剧《八女投江》中的舞蹈编排和舞美设计也让观众怦然心动,静静的白桦林里的群舞场面,林海雪原中的战斗风骨,决然投江时的凄美画面,既展现了女性与自然的天然和谐,也反衬出战争对美的破坏的残酷。如何让8个性格各异、身世不同的女战士被观众牢牢记住?而不是混淆模糊?这颇能考验舞蹈造型的能力和舞台调度的功力,好在这一台芭蕾舞剧给观众交出了满意的答卷。芭蕾虽然是外来艺术,但是在被引进多年以后,已经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,成为了民族艺术之林中的一棵大树。
此次展演,不仅在戏剧创作观念和情节结构模式等方面显示了创新特点,而且一些戏剧在舞台呈现,比如音乐、灯光、舞美等的设计和制作技术方面,也有了新的突破与提高。比如《大汉苏武》对民族歌剧艺术的新创造,服装造型的风格化特点,可谓可圈可点。而《北京法源寺》对于画外音效、空的舞台、椅子长阵的使用,《从湘江到遵义》起伏、变化、旋转、行进的舞台台面设计,都对戏剧效果产生了重要作用。
这次展演的18台剧目,都经过认真的修改、打磨、提高,在整体艺术效果上做到了完整、统一、和谐。当然,作为阶段性艺术成果,大部分作品虽然具备了保留剧目的特征和可能成为经典的艺术潜质,但是仍然处在“高原”的位置,离“高峰”尚有一段距离。一些剧目在情节展开、心理动机、人物行动的设置上,不注意细节刻画的细腻真实,乃至合理的逻辑关系。一些戏剧的思想主题是通过主人公的语言和唱段直接说出来的,而不是从人物的行动和情节的发展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。一些剧本太注重外在的故事性和穿糖葫芦式的场面连缀,讲述一个中规中矩、多方讨好的故事,却忽视了人物的个性、内在心理的特性、精神品质的独特性、艺术形象的典型性,以致艺术面貌相近,艺术构思趋同,美学特点不够鲜明。此次展演,不仅是剧场内的一系列演出,而且剧场外的戏剧普及活动也在延续。为了服务人民,惠及百姓,此次展演实行了低票价政策,最高票价380元,100元以下的低价票达50%,此外还开展了戏剧下基层、进校园,举办“艺术面对面”、传统艺术课堂、优秀剧目导赏等系列活动。